讲座报告主题:【化学化工学术前沿讲座】1.Sub-1nm Ultrathin Nanocrystals.2.自组装纳米结构在电催化CO2转化中的应用。3.高效太阳能转化:材料设计与系统构筑。4.锂-空气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
专家姓名:王训;唐智勇;徐东升;张瑜
日期:2021-11-03 时间:14:30
地点:化学化工学院212报告厅(线上报告)
主办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主讲概况:王训,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化学研究,在无机纳米晶体新结构控制合成、形成机制及组装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发表Science等高水平SCI期刊论文200余篇。曾获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2009年“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 IUPAC Prize for Young Chemists等奖励和荣誉。
唐智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及其在能源和催化领域的应用。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徐东升,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咨询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低维材料物理化学、新型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及光热催化、储能材料与器件。在包括JACS、Angwen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Letters等在内的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总他引5000余次。连续三年入选世界著名出版企业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材料科学)。
张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无机新能源材料研究。在Nat. Chem、Nat. Energy、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Energy Mater.、Chem、Chem. Soc. Rev.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现任Nano Select副主编,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ChemPlusChe 顾问编委以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结构化学》青年编委。
研究专长:无机纳米材料化学研究;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及其在能源和催化领域的应用;低维材料物理化学、新型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及光热催化、储能材料与器件;无机新能源材料研究。
主讲内容概况:王训:亚纳米尺度材料指至少在一个维度上特征尺寸小于1纳米的材料。这个特征尺寸接近高分子链/DNA单链的直径,并与无机晶体单晶胞的尺寸相当。与传统纳米材料相比较,亚纳米尺度材料自组装特性更类似于高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基元间的多级相互作用使得组装体具有优异的力学和可加工特性,可能成为打破有机/高分子材料与无机材料之间界限的切入点;亚纳米尺度材料尺寸接近于无机晶体的单晶胞,因而表面原子比例接近100%,与外场的相互作用会极大的增强,因而可能导致优异的光学、催化等性质。
唐智勇:电催化CO2还原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然而,电催化CO2还原转化的研究依然存在活性低和产物选择性差等缺点。本报告将结合课题组过去几年的研究进展,重点先容如何利用自组装技术从分子尺度来调控活性中心提高催化活性,以及从宏观尺度来改变物质传输特性来提升产物选择性。
徐东升: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最佳途径。大家课题组近年来从太阳能转化中的关键科知识题出发,对高效太阳能转化系统的构筑进行了一定探讨。主要进展包括:光催化醇类脱氢反应。设计了一类非均相的光催化剂(镍负载的CdS纳米颗粒),实现了高量子效率和高选择性醇类直接脱氢到醛或者酮的可见光催化转化反应;基于Cu7S4空心微球@ZIF-8核壳型结构在近红外波段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发展了一种光热增强的催化反应,为太阳能全光谱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发明了一种室温制备钙钛矿活性层新方法,制备出效率超过18%且在空气中长期稳定的太阳能电池;在MA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实现了>1.57V的开路电压。
张瑜:锂-空气二次电池具有高出锂离子电池5~10倍的理论比能量,因而有望成为下一代高性能化学电源。提出并实现了构建缓冲空间策略,有效抑制了电极材料体积膨胀所带来的电子导电网络的衰变,提升了锂/钠离子电池电极的循环寿命。基于催化剂位点活性与电极导电性的协同调控,提升了锂-空气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研制了高能量密度的柔性锂-空气电池,提出并实现了锂钠合金-空气电池新概念。
欢迎师生参加!